2025-06-30 109 来源: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巨头抢滩香港稳定币赛道:政策窗口期下的战略卡位
在香港《稳定币条例》于 2025 年 8 月 1 日正式生效的倒计时阶段,内地互联网巨头正以 “牌照争夺战” 的姿态密集布局稳定币赛道。6 月下旬,蚂蚁集团披露旗下蚂蚁数科已启动香港稳定币牌照申请,并将香港设立为全球总部,其国际业务板块更明确表示将在条例生效后立即提交申请;而早在 2024 年 7 月,京东币链科技便已加入香港金管局首批 “稳定币发行人沙盒”,当前其稳定币项目已进入第二阶段测试,小米旗下天星银行亦宣布与京东币链达成跨境支付合作。这场由政策驱动的行业变革,本质是数字经济时代金融基础设施的争夺 —— 据艾瑞咨询数据,2025 年全球稳定币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3000 亿美元,而香港作为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枢纽,正成为巨头们重塑跨境支付体系的战略支点。
稳定币的底层逻辑:从价格锚定到货币属性的进阶
作为加密货币领域的 “价值锚点”,稳定币通过锚定法定货币、商品或其他资产实现价格稳定,与比特币等主流加密货币的高波动性形成鲜明对比。以目前市场份额占比超 60% 的 USDT 为例,其通过 1:1 储备美元资产维持币值稳定,而京东计划发行的稳定币则将采用 “港元 + 美元” 双锚定机制,这种设计既契合香港作为离岸金融中心的货币生态,也为跨境贸易提供了双重计价选择。截至 2025 年 Q2,全球稳定币发行量已达 2450 亿美元,其中锚定法定货币的稳定币占比超 90%,美国、欧盟等地已将其应用于跨境电商结算、中小企业融资等场景,而新加坡则在央行数字货币(CBDC)试点中引入稳定币作为中间媒介。
传统跨境支付体系的效率瓶颈,成为稳定币崛起的核心驱动力。当前通过 SWIFT 系统的国际汇款通常需要 3-5 个工作日,且伴随 1%-3% 的手续费,而稳定币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可实现 7×24 小时实时结算,单笔成本可压缩至 1 美元以内。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在 2025 陆家嘴论坛中指出,传统支付体系与数字经济的 “代际差” 已成为全球贸易数字化的主要障碍,而稳定币的技术特性恰好弥补了这一缺口。
香港监管框架:沙盒试错与立法落地的双轨创新
香港特区政府对稳定币的监管探索呈现 “先试后管、包容审慎” 的特征。2024 年 7 月,香港金管局推出 “稳定币发行人沙盒”,允许京东币链、圆币科技等机构在可控环境中测试产品,首批沙盒机构需满足资本充足率、反洗钱(AML)/ 反恐融资(CFT)等基础要求,且仅限向专业投资者开放。这种 “监管沙盒” 机制为企业提供了政策缓冲期 —— 以京东为例,其在沙盒第一阶段完成了技术架构验证,第二阶段则将试点范围扩展至零售用户,覆盖跨境电商支付、港股打新资金托管等场景。
2025 年 5 月通过的《稳定币条例》则构建了更系统的监管框架:
牌照分类:分为 “零售型” 与 “机构型” 牌照,前者允许向普通用户发行,需满足 100% 储备金要求;
风险防控:要求发行人定期披露审计报告,禁止将稳定币用于高杠杆交易;
跨境协同:与内地监管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防范资本流动风险。
相较于美国的州级监管碎片化、欧盟的 “全面监管但落地缓慢”,香港的模式被业内视为 “平衡创新与风险” 的典范,尤其对内地企业而言,香港的法律体系与监管逻辑更易对接。
企业战略解码:从支付工具到生态重构的野心
互联网大厂的稳定币布局,远不止于 “跨境支付提速” 的表层需求,而是指向全球商业生态的底层重构。
京东币链:其 “双锚定 + 多场景” 策略已显露雏形 —— 除基础的港元 / 美元稳定币外,未来计划推出锚定人民币的稳定币,适配粤港澳大湾区跨境贸易;在场景端,已与东南亚电商平台 Shopee 达成合作,试点 “稳定币结算 + 供应链金融” 模式,将传统外贸账期从 90 天缩短至 T+1。
蚂蚁集团:将香港作为全球总部的战略意图明显 —— 依托其在东南亚的 Alipay + 支付网络,蚂蚁国际计划以香港稳定币为枢纽,构建 “人民币稳定币 - 东南亚法币稳定币” 的兑换网络,直接服务于超 2000 万跨境商家。据内部人士透露,蚂蚁数科已与汇丰银行、星展银行达成储备金托管合作,确保稳定币发行的合规性。
小米天星银行:则聚焦 “稳定币 + 消费金融” 场景,计划将稳定币嵌入其跨境电商平台,用户可使用稳定币购买海外商品并享受 0 手续费分期,这种 “支付 + 金融” 的融合模式,直指年轻消费群体的跨境需求痛点。
行业影响与潜在挑战:重构金融基础设施的双刃剑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明指出,当蚂蚁的万亿级国际资金流、京东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接入稳定币轨道,跨境支付的 “基础设施革命” 将穿透金融体系表层:按京东测算,稳定币结算可将跨境支付成本降低 90%,结算效率提升至 10 秒级,这意味着全球贸易的资金周转率有望提升 3-5 倍。更深远的影响在于,稳定币可能倒逼传统金融机构加速数字化转型 —— 香港本地银行如汇丰、中银香港已成立专项小组,研究稳定币与传统银行账户的对接方案。
但风险亦不容忽视:一是合规性挑战,香港条例对稳定币的储备金透明度、反洗钱措施要求严苛,企业需投入巨额成本建立合规体系;二是市场波动风险,尽管稳定币锚定资产,但若锚定货币(如美元)出现剧烈波动,仍可能引发挤兑;三是技术安全隐患,区块链智能合约漏洞、私钥被盗等问题,曾导致多个稳定币项目出现短暂脱锚。因此,行业普遍认为,稳定币的爆发期仍需等待监管细则落地与技术成熟度的双重验证。
随着 8 月 1 日的临近,香港稳定币赛道已进入 “冲刺阶段”,这场由政策、技术、资本共同驱动的变革,或将重新定义全球数字经济时代的资金流动规则。
注: 本文改编自中国电子报、电子信息产业网 齐旭对应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