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3 日,安徽问天量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刘冬生教授团队带来重大喜讯:国内首张芯片级后量子密码卡正式问世。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在量子安全技术的工程化应用进程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未来的后量子密码迁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量子计算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密码体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一旦传统密码体系被量子计算机破解,金融交易、医疗数据、能源调度、指挥控制等众多关键系统都将毫无悬念地面临信息泄露的巨大风险。在此背景下,旨在抵御量子计算机攻击的后量子密码技术应运而生,成为了保障信息安全的 “希望之光”。
此次推出的芯片级后量子密码卡意义非凡,它采用了后量子密码 SoC 芯片与量子随机数芯片的先进技术架构。从电子学、密码学、软件工程、物理安全及侧信道攻防等多层面进行了规范设计,犹如为信息安全打造了一个全方位、无死角的防护堡垒。
值得一提的是,该密码卡支持多种国际前沿的后量子密码算法,如 NIST 第三轮后量子密码标准中的 Dilithium、Saber 等,同时还兼容传统国密算法,像 SM2/SM4 等。这使得它既能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又能很好地适配国内现有系统,可实现数字签名 / 验证、非对称 / 对称加解密、密钥生成等一系列安全保密功能,全面满足各类信息系统在抵御量子计算攻击方面的迫切需求。
从更宏观的层面来看,该密码卡的问世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欧美国家加速推进后量子密码标准化的当下,我国凭借自主可控的芯片级解决方案有力地回应了国际竞争,不仅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工程化的空白,打破了海外技术垄断,更为我国参与 ISO/IEC 后量子密码国际标准制定提供了宝贵的工程实践支撑,同时也加速了《信息系统量子安全防护要求》等国内标准的落地。
安徽问天量子作为国内量子密码领域的知名企业,在量子密码通信系统及产品研发应用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华中科技大学刘冬生教授团队则是国内最早从事后量子密码及其芯片研究的团队之一,在后量子密码芯片架构设计与优化等方面技术实力雄厚。双方的强强联合,是此次技术突破的关键所在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这张芯片级后量子密码卡的诞生,是我国量子安全技术从理论研究迈向工程应用的重要里程碑,为我国在量子信息时代保障数字主权、维护信息安全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推广应用,相信它将在未来的数字世界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为我国的关键基础设施安全、信息安全等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 “量子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