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中国发现新稀土矿物 “钕黄河矿”,稀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中国发现新稀土矿物 “钕黄河矿”,稀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2025-07-18   21  来源:深圳市电子商会

中国地质大学官网发布的相关报道文章

7 月 17 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传来重大喜讯(原文链接),该校与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联合科研团队,在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床主矿矿段的矿体中部,发现了一种新稀土矿物 ——“钕黄河矿”。日前,“钕黄河矿” 命名已获得国际矿物学协会新矿物命名及分类委员会全票批准通过,批准号为 IMA No. 2025 - 014。


白云鄂博矿作为世界最大的稀土矿床,已探明稀土储量占全球总量的 38%,堪称中国的矿物资源宝库,此前已发现 210 余种矿物。此次新矿物的发现,进一步彰显了该矿床的复杂性与资源多样性。


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过程与成矿预测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来时介绍,钕黄河矿隶属于稀土碳酸盐矿物家族,其化学式为 BaNd (CO₃)₂F。该矿物具有独特的钕元素富集特征,晶体结构中钕(Nd)元素高度富集,显著区别于以铈族稀土为主的传统认知。钕黄河矿呈六方板状或粒状集合体,表面具黄绿色光泽,莫氏硬度 4.77,相对密度 4.51 - 4.67,紫外荧光下无发光性。


钕作为高性能永磁材料(如钕铁硼磁体)的核心成分,在新能源汽车、风力发电、电子信息等领域需求极为旺盛。全球钕需求量预计到 2030 年将较 2025 年增长 200%,而现有供应链仅能满足 60% 的市场需求。钕黄河矿的发现,为直接提取高纯度钕资源提供了可能,预计可将提取成本降低 30% 以上,并减少 80% 的尾矿排放,对于缓解全球钕资源供应压力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此次发现是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综合预算项目《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床稀土配分模式与赋存规律研究》的创新成果之一。研究团队依托该项目,历时五年开展了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及地球化学分析工作,建立了白云鄂博矿床的矿体分带特征及矿床成因模型。钕黄河矿便是在该成矿模型理论指导下,通过矿物微区分析取得的新发现。此前,团队还发现了另外两种白云鄂博新稀土矿物 —— 氟碳钕矿、钕独居石,三者共同构成 “富钕族矿物群”,颠覆了白云鄂博稀土以铈族为主的传统认识。
相关成果已发表于《美国矿物学家》杂志,被国际同行评价为 “稀土成矿理论的革命性进展”。目前,研究团队正与包头稀土研究院合作开发针对该矿物的绿色选冶技术,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研究院也计划开展工业试验性开采。未来,钕黄河矿有望应用于高端制造业,进一步提升中国在稀土产业链中的话语权。此外,白云鄂博矿床的成因模型已应用于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稀土勘查项目,帮助识别出 5 处潜在矿床,为全球稀土资源勘探提供了 “中国方案”。


这一发现标志着中国在稀土资源勘探与矿物学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不仅丰富了稀土矿物学理论体系,更为中国从 “稀土大国” 向 “稀土强国” 迈进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和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