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行业资讯    电机驱动“能效革命”重构智造边界

电机驱动“能效革命”重构智造边界

  2025-07-25   4  来源:电子工程专辑

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电机驱动与控制技术作为众多产业的核心支撑,正经历着日新月异的变革。近年来,该技术在效率、响应速度和可靠性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提升,尤其是智能化技术的广泛融入,宛如强大的助推器,为电动汽车、工业机器人等行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025 年 7 月 24 日,由 AspenCore 主办的 “2025 国际 AI+IoT 生态发展大会” 于深圳科兴科学园国际会议中心大启幕。同期举办的还有 “第五届国际电机驱动与控制技术论坛”“2025 全球 MCU 生态发展大会”,以及 “智能家居与可穿戴论坛”“AI 机器人论坛” 等多场科技盛宴。

其中,“第五届国际电机驱动与控制技术论坛”聚焦于展示电机驱动与控制技术的前沿进展,深入探讨其在多领域的创新应用。全球知名企业代表与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分享宝贵经验与深刻见解,助力电机驱动与控制技术迈向新的高度,推动相关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

极海半导体刘洋:构建电机控制“神经中枢”

极海半导体 通用MCU产品线负责人 刘洋先生

极海半导体通用MCU产品线负责人刘洋以“构建电机控制‘神经中枢’”为主题,全面展示了公司如何以高集成芯片与算法生态赋能电机驱动产业。作为纳思达集团旗下专注于工业级/车规级芯片设计的高新技术企业,极海半导体凭借20年技术积淀,正以全栈式解决方案驱动工业、机器人及低空经济领域能效跃迁。

刘洋重点阐述了极海“芯片+算法”的双轮驱动战略。产品层面,极海已构建覆盖MCU、栅极驱动器及智能功率模块的全栈芯片矩阵:APM32F035电机控制专用MCU集成高性能FOC矢量控制与MOCP协处理器;APM32M3514 SoC创新集成200V栅极驱动与LDO,大幅简化电路设计;GHD3440Rx、GHD1620T等栅极驱动器覆盖200V至600V高压场景,兼具过温保护与死区时间优化。此外,GHP500N05智能功率模块通过集成500V MOSFET与栅极驱动,为新能源与工业伺服提供高效解决方案。

算法生态方面,极海打造了一站式电机控制平台,涵盖FOC矢量控制、无感算法、IPD初始位置检测及顺/逆风启动等核心技术。针对风机、电动工具等场景,其无电解电容方案通过实时相位观测降低电流谐波,无感FOC算法则实现转矩平滑与节能。调试工具Jscope与底层函数库进一步缩短开发周期,配合高压/低压通用评估板及细分领域专用PCBA,形成“器件-硬件-软件-应用”全链路支持体系。

刘洋强调,极海以“端到端”生态服务能力降低客户导入门槛,目前已为电动两轮车、无人机、工业水泵等场景提供量产级方案。例如,电动两轮车方案通过霍尔FOC控制与E-ABS技术提升续航与安全性;穿越机飞控板搭配GHD3440栅极驱动器,实现高性能运算与多通道控制。这些成果印证了极海“用芯驱动产业创新”的使命。

兆易创新陈树敏:GD32 MCU为电机驱动提供多维度的解决方案

兆易创新 MCU事业部产品市场经理 陈树敏先生

在演讲中,兆易创新 MCU 市场部陈树敏详细介绍了公司在 MCU 领域的布局及电机驱动解决方案。兆易创新的多元化产品线包括FLASH、MCU、Analog、Sensor和DRAM等。他强调,兆易创新的产品在消费电子、物联网、计算机、工业控制、汽车和网络/通信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在电机驱动解决方案方面,陈树敏详细介绍了GD32 MCU在工业伺服、3D打印、变频空调、洗衣机、电动工具、民用低空飞行和智能机器人等领域的应用。他特别提到了双伺服电机参考设计、Ethercat伺服从站解决方案、3D打印机参考方案、二合一空调外机方案、滚筒洗衣机参考设计、锂电电钻方案和民用低空飞行参考设计等。

陈树敏还着重阐述了GD32的开发生态布局,包括MC-SDK软件工具链、多款电机评估套件、兼容主流IDE与RTOS的完整开发资源,大幅降低客户开发门槛。同时,兆易创新2024年73.56亿元营收(同比增长27.69%)、17.08%研发投入及1074项专利的“硬实力”,为技术落地提供了坚实保障。

上海贝岭康博:IGBT黄金组合驱动电机能效革命

上海贝岭工业市场经理 康博先生

上海贝岭工业市场经理康博在演讲中详细介绍了公司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布局与成果,重点阐述了 IGBT “黄金组合” 如何赋能工业电机升级。

在演讲中,上海贝岭介绍了公司作为国内集成电路行业首家上市公司的发展历程,其 1988 年成立,1998 年上市,现有员工 865 人,技术人员占比达 67.63%,隶属华大半导体,背靠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业务聚焦汽车电子、高端工控、新能源等领域,致力于提供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及解决方案。

产品方面,上海贝岭重点展示了功率器件系列,尤其是 IGBT 产品。其 IGBT 技术不断迭代,从 G1 到 G3,工艺从 6μm 提升至 1.6μm(已量产),1.2μm 即将量产,具备低损耗、高耐压、强短路能力等特点,在变频器等应用中,针对不同电压和功率等级有明确选型推荐。

此外,公司产品线还包括 VDMOS 等辅助电源器件、SA2636A 等驱动产品及 RS232/RS485 等信号链 IC,广泛应用于汽车前装、电表、光伏储能、工业伺服等场景。

技术支持上,上海贝岭拥有完善的应用评估平台和实验室,覆盖从低压到高压、小功率到大功率的主流应用场景,可进行可靠性测试,为产品量产和应用提供保障,其 IGBT 年出货量已超 15kk,覆盖光伏、储能、汽车电子等多行业。

必易微孙江:高性能直流微电机驱动及控制技术

必易微电子电机驱动线总经理 孙江先生

必易微电机驱动线总经理孙江围绕 “高性能直流微电机驱动及控制技术” 展开深度分享,系统介绍了企业在电机驱动领域的技术突破、核心产品及应用成果。

孙江指出,必易微作为聚焦电源管理与电机驱动的集成电路供应商,依托 400 余人团队中 70% 以上的研发力量,累计申请专利 410 余项、授权 240 余项,构建了从芯片设计到系统解决方案的完整能力,供应链深度协同中芯国际、长电等头部企业,保障产品稳定性与交付效率。

演讲围绕电机运转性能优化展开,详细剖析了振动与噪声的三大核心来源——磁噪音(由电流变化引发铁芯磁致伸缩)、机械噪音(机械部件摩擦与碰撞)及电气噪音(驱动控制方式所致),并针对性展示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

技术层面,必易微着重介绍了软切控制技术,通过实测波形对比证明,该技术可显著改善电机切换时的电流冲击,降低电磁噪音。零电流换相技术通过动态调整换相时机,有效减少电流调零过程中的调制亮点,实现分贝级噪声下降。此外,智能相位超前/滞后控制技术可根据负载动态优化换相位置,进一步平衡效率与稳定性。

产品应用方面,演讲展示了多款代表性芯片方案。例如,24V超低功耗驱动器KP92004具备双通道H桥设计,适用于智能门锁与安防摄像头;24V微细分驱动器KP92112集成128细分控制,在空调与打印机场景中实现低噪高频操作;三相有感驱动器KP93211则通过800mΩ低导通电阻与多重保护机制,满足激光打印机等工业设备的严苛需求。

孙江强调,必易微以 “独特创新、易于使用” 为理念,持续推出兼具高性能与高可靠性的芯片解决方案,覆盖家居家电、工业控制、智能物联等多领域,助力客户实现电机系统的高效化与智能化升级。

英能电子吕一松:即插即用的 BLDC 驱动器

浙江英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CEO 吕一松先生

“硬件极简是怎么实现的呢?不是所有的三和一,都是即插即用。不是所有的三和一,都是硬件极简。现在市面上有二合一,三合一,是不是把几个晶圆想办法装在一起,就可以实现即插即用了?这里面还有很多的讲究。”

“硬件极简是经过了很多的创新才实现的。”吕一松表示。

浙江英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演讲人吕一松在演讲中重点介绍了公司即插即用的 BLDC 驱动器及系列创新产品,展现了技术突破与应用价值。

其核心产品 ZH6358 BLDC 驱动器以 “无刷变有刷” 为亮点,实现即插即用,硬件设计极简 —— 无需采样电阻、采用无电感 DCDC、支持栅极直连且可选双霍尔,大幅简化电路结构。

技术创新上,该产品打破传统设计思维,针对硬件电路和驱动电路进行优化:解决温度变化对电阻、电流计算的影响,通过栅极驱动优化、EMI 控制及米勒钳位技术提升性能,电磁兼容表现优于竞品,频谱更稳定。

ZH6358 所属的 ASIC 产品具备电磁兼容、即插即用、硬件极简、保护完善四大优势,适用于 12V/24V、100W 以内、5000 转以内的环境电器。

此外,英能电子的三相 BLDC 专用芯片系列丰富,涵盖 ZH63582、ZH63581 等型号,广泛应用于空气净化器、IT 风扇、吸尘器、扫地机等场景。吕一松还提及公司在同步 / 步进电机、单相风扇、预驱产品等领域的创新布局,如爪极式同步电机、智能步进电机(ZH6429),其正弦波输出、自动路径规划等特性,进一步拓展了应用边界。

结语

电机驱动与控制技术的演进,从来不止于单一器件的性能跃升,更是一场贯穿 “硬件 - 算法 - 场景” 的系统性革命,技术的每一步迭代,都在重新定义 “效能” 的边界 —— 它既是风机水泵的 0.1dB 噪声降低,是扫地机器人 10% 的续航提升,也是工业伺服电机 0.1ms 级的响应提速,更是新能源汽车每公里能耗的毫厘优化。

这种革命的深层逻辑,在于技术与产业的共生。制造业升级对 “高效可控” 的刚需,推动着从 “能驱动” 到 “驱动优” 的跃迁;而绿色低碳与智能化浪潮,又倒逼技术突破从 “单一功能” 转向 “系统协同”。

当电机驱动与控制技术深度嵌入新能源汽车的动力链、工业机器人的关节、智能家居的核心部件,它已不仅是一个技术领域,更是支撑 “智能制造”“绿色能源”“数字生活” 的隐形基石。未来,随着 AI 算法的深度渗透、跨领域场景的融合创新,其价值将不再局限于 “控制电机”,更将成为万物互联时代 “能量流” 与 “信息流” 的协同枢纽,在重塑产业形态的同时,持续书写技术赋能世界的新叙事。

责编:Amy.wu